Page 78 - 《世界潮商》第47期
P. 78














协调会”,如今已发展到包括沿江7省2市的27个成员城市。二者都主张加强合作,共谋发
展,但如此庞大规模,如何有效操作,实在看不懂;我只想说说水系的重要性——首先是
经济联系,而后是人口流动、文化交流,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某种利益共同体。
在“泛珠三角”计划中,广东是唱主角的;可我们潮汕人不饮珠江水,也没在此宏大
计划中明显获益。大多数潮汕人饮的是韩江水,而韩江流域的范围涉及广东、福建、江西
三省22市县。但在粤、闽、赣三省中,这些市县恰好都属于边缘。这马上让我联想起父
母年轻时参加的闽粤赣边区纵队。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1947年5月成立,到1949
年底已发展到两万多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汕地区很多老干部,都是从这里走出来
的。而所谓闽粤赣边区,其实就是韩江流域。当年打仗如此,今天发展经济,是否也可借
鉴此思路?
不说发源于广东紫金的梅江,如何在三河坝与发源于福建宁化的汀江、发源于福建平和
的梅潭河汇合,形成了干流总长470公里的韩江,就说生活在这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的人
们,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密切联系。学者黄挺曾描述韩江作为交通干道以及明中叶以后商品经
济发展,如何使得韩江流域的潮汕以及赣梅汀漳等,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只是到了清
末民初,由于航道淤积以及公路交通日渐发达,这一经济区域的联系松懈,并呈现缓慢的解
9
体趋势 。我关心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为何韩江流域没有像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那样,形
成某种经济及文化共同体。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经济特区以及海港城市的汕头
没有真正崛起,无法发挥带头羊作用。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汕头若能在发展自身的同
时,拉动整个韩江流域的经济与文化,则今天粤东、闽西、赣南就不是这个样子了。机会稍
纵即逝,到了1991年,作为地级市的潮州、揭阳分别成立,此后潮汕三市各自为政,汕头再
也没有可能像上海或广州那样作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凝聚力与影响力了。
10
报载去年潮州与梅州曾有潮客联手,合建“韩江绿色文化经济带”的设想 。这是
大好事,两边媒体都有报道,然后呢?似乎未见进一步行动。我担心的是,没有汕头加
盟,只是半截子韩江,能做好吗?或许,从旅游业入手,重建韩江流域的经济及文化联
系,更具可行性。沿江的古城(比如潮州)与小镇(比如三河坝)很具观赏性,何况还有
山有海,可车可船,生态游、美食节、民俗表演、寻根之旅等,若能统一规划,历史上的
潮、梅、汀、漳四州,说不定可以重新携手,各自获益。


关于闽南方言
先从一个美好的误会说起——到底谁是“海滨邹鲁”?大凡潮汕人,都会记得宋代诗
人陈尧佐(963—1044)。陈在潮为官三年,修孔庙,建韩祠,发展教育,还撰有《戮鳄
鱼文》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那句“海滨邹鲁是潮阳”(《送王生及第归潮阳》)。潮
汕古称潮州,亦称潮阳,故潮人对陈尧佐的表彰很受用。
到漳州讲学,听他们自称“海滨邹鲁”,让我大吃一惊。再一检索,沿海地区大凡文
化昌盛重教兴学之地,都喜欢这么自诩。所谓“海滨邹鲁”,不是潮汕的专有名词,还包
括漳州、泉州、莆田、福州等。而且,整个顺序应该倒过来。因为,目前看到的最早称颂
福州为“海滨邹鲁”的,是唐开元年间的《大唐故福州刺史管府君之碑》。而潮汕获此赞
誉,是在北宋时期,明显差了一大截。其实很容易理解,大部分潮汕人的祖先是从泉州那
边迁移过来的。
这就说到了方言问题。上引《永乐大典·风俗形胜》,已提及潮汕三市的“语言嗜欲,
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查全国方言地图,很容易了解闽南方言的区域分布。同属一个方言





76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