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世界潮商》第47期
P. 81
THOugHT SPaRk 思享论坛
17
关报道 ,据说近日将推出第一批成果。
说到潮汕与东南亚的联系,一般人关注的是在外拼搏者如何衣锦还乡,以及帮家乡修
桥建厂办教育。也就是说,本地民众期待在外拼搏的游子寄赠金钱,这仿佛是对方“天然
的使命”。第一二代可以理解,第三四代呢?人家早就融入了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
文化,除了原籍,没有多少实际联系。这个时候,所谓一千多万的海外潮汕人,不懂乡
音,没有亲戚,未曾踏足,你让他们哪来那么多乡情?
我听不少在外拼搏的潮汕人谈起,有能力帮助家乡,是大好事,但最好捐赠,不要投
资。因为,捐赠有时限,投资无底洞。回家乡投资办实业,今天被表彰,明天被嘲笑,后
天就从恩主变成了“人民公敌”。因为,在家乡人看来,拿你的吃你的,那是应该的,谁
让你是我们家乡人。
上世纪好些年份,家乡蒙难,亲人嗷嗷待哺,从世界各地纷纷飞来的侨批,寄托了游
子的无限深情。眼下情况大不一样了,中国越来越强大,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不断
出手支援其他国家,在外的潮汕人感觉很有面子,也就自然卸下了本就有点勉强的回馈家
乡的责任。我相信,“侨批文化”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时候,建博物馆收藏此类资料,既
见证历史,也表达感恩之心。
记得李光耀说过,中国只要解决制度性障碍,发展肯定很快。因为,当年走南洋的大
都是穷苦人,文化水平不高;富裕的、能干的、文化水平高的,大都因害怕风浪,留在了
国内。据说邓小平听了很感动。我则有点怀疑,如此表扬国内“人才济济”,隐含着某种
讥讽。
什么时候,我们反过来思考,如何帮助那些漂泊在外的原籍潮汕的亲人——能力大小是
一回事,有没有这个想法,考验我们的“侨务策略”。不仅仅是劝说捐赠,而是真心关注那
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出名的以及落魄的,成功的以及困顿的,能捐赠的以及需要帮助的。
前些年在香港教书,我旁观香港潮州商会的活动,了解他们如何为潮人子弟设立专门
的奖学金及研究基金,还为选择潮汕作为研究课题的博士生硕士生提供奖助等,觉得很有
意思,曾专门就此请教会长陈幼南以及秘书长林枫林。因为,这让我想起1990年饶宗颐
在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上的专题讲座,先是称海外潮人“团结精神表现最为特色,惟
传播智识,发扬学术,其热诚则远比他处为落后,可谓勇于生财,而短于散财,能聚而不
善于散”;结尾则是:“我认为潮团在联谊之外,应该做出一些有建设性的行动,例如
设置某种有计划有意义的学术性基金和奖金,来鼓励人们去寻求新的知识,继承唐代常
(衮)、韩(愈)两位地方刺史‘兴学’的精神,在海外培植一些人才,发展某些学术研
究,这样才能使潮人传统文学有更加灿烂的成果,我想各位必会同意我的建议而努力去促
18
其实现的。” 我没有专门从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见闻不周,但视野所及,包括商界、
学界与政界,似乎都对“潮人”以及“潮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关于大潮汕
说过了粤东政经、岭东文化、韩江流域、闽南方言以及与东南亚的联系,左看右看、
东看西看、上看下看,最后还是落到了大潮汕。
潮汕地区本来就不大,三市分立后,说话非常困难。你看我这次演讲,标题的图片
包含潮州汕头与揭阳。讲一下始建于宋代的潮州广济桥,因其桥梁与浮舟结合的独特形
式,被誉为全国五大古桥之一;回头叙述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的揭阳学宫,乃岭
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话锋一转,又是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