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世界潮商》第47期
P. 77


THOugHT SPaRk 思享论坛










关于岭东文化
谈及广东,不能不涉及“岭南”这个词。不做历史考辨,今人所说的岭南,一般指广
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至于江西、湖南那些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不在其
内。你问我潮汕文化是不是岭南文化,我的回答是:说岭南没错,说岭东更准确。
谈“岭东”,不全然是地理概念,更关切的是历史及人文,约略等于今天的潮汕
以及梅州市。所谓“潮客一家亲”,一是历史上行政区划来回变动,二是经济往来密
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方言不同,但风俗相近,属于同气连枝。因此,潮汕
学者谈岭东,一定要关注梅州以及客家文化。眼下的梅州市,包括2区1市5县,人口
543万,加上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700多万,实在不可小觑。这里同样文教昌盛,我参
观过黄遵宪(1848~1905)、丘逢甲(1864~1912)、叶剑英(1897~1986)、林风眠
(1900~1991)等名人故居,允文允武,有学有艺,真的人才辈出。
饶宗颐先生曾提及:“研究雍正以前的潮州历史,梅州、大埔都应该包括在内,这说
6
明客家学根本是潮州学内涵的一部分,不容加以分割的。” 考虑到历史上分分合合,现
实中各有利益,最好互相尊重。既然“客家学”已经独立,“潮学”可与之结盟,不必谋
求取而代之。只是在“岭东文化”的视野中,二者可以互相支援。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追忆兴宁的两海会馆以及汕头的岭东同文学堂。前者创建
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因此地乃明清两代水路交通枢纽,聚集不少潮州商家,故
集资兴建了这一联络乡谊的处所,人称“潮州会馆”。至于原籍嘉应的丘逢甲1899年
在潮州开办“东文学堂”,后迁至汕头并改名为“岭东同文学堂”,其开展新式教育,
在潮汕历史上更是大名鼎鼎。十多年前,我撰写《乡土情怀与民间意识——丘逢甲在晚
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曾论及“丘逢甲之所以能够由‘归籍海阳’而迅速融入潮汕
文化,除了祖上屡次迁徙养成的热爱乡土的‘不二法门’,更有潮、嘉两州地理相邻、
习俗相近、经济互补,比较容易互相渗透的缘故”;“而日后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其
7
《开办章程》所透露的目光,依然将潮、嘉及闽南视为一体” 。此文关于丘逢甲如何
“由于台湾经验,希望沟通潮、嘉、惠与漳、汀、泉各州,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岭东文
化’”的论述,很得与会者的赞赏,纷纷希望我多加阐述。可惜我研究不足,没有能力
深入展开。
我注意到去年(2015)韩师校友在韩山师院内捐资创建了公益性的韩山书院,用来追
怀那所始建于宋淳祐三年(1243)、惠及岭东各地民众的千年书院;而其组织的第一次大
8
型学术活动,正是以“国学与岭东人文研究”为题 。既然历史上“潮客一家亲”,在韩
山师院与嘉应学院讲学时,我积极游说,希望在“岭东文化”重新崛起的背景下,推动
“潮学”与“客家学”携手共进。

关于韩江流域
很多人记得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
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
相思意。”毫无疑义,这是情诗,可我却读出另一种味道——为何共饮一江水值得如此起
兴?那是因为,在前现代社会,这就意味着密切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传播。
有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新词,足以说明饮哪一条江的水有多么重要。一是“泛珠三
角”计划,也就是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
州9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一是1985年成立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





75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