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世界潮商》第47期
P. 82
区的环形放射状路网结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十分可贵,值得好好保护等。你从我小
心翼翼地兼及三市,可以看出目前潮汕文化研究的困境——每件事都必须兼顾三市,其实
很不合理。经济上的过度竞争,包括港口设置问题(潮州港跟厦门有直接关系,揭阳惠来
港跟中石油挂钩,汕头广澳港乃深水码头,据说地理位置优越),一时半会解决不了,谈
文化问题,也都如此步步荆棘,那就很难有大发展了。
作为研究课题,太大把握不住,太小分量不足。放眼全国,要说大小适中且底蕴
丰厚,我首推“徽学”与“潮学”。相对而言,“徽学”吸引更多海内外学者,“潮
学”则基本上是潮汕学人在做。这与潮汕三市分立,大家都“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每件事都要说出个你先我后,让外人无所适从,有很大关系。我曾应邀参加安徽省文
化战略规划,被问及为何安徽好茶那么多,在全国知名度却不高。我的回答很干脆:
因为你们十大名茶,宣传时哪个都不愿意拉下。我喝过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
魁、霍山黄芽、桐城小花等,确实都不错,可你要我记得这十大名茶各自的特点,而
且口味要有“忠诚度”,那是做不到的。潮汕的单丛茶现在走出去了,在国内外都有
知名度,那是因为我们共同维护这个品牌。先把牌子打响,做好了,下面再分产地与
口味等,利益共享。
盘子本来就不大,若分得太清,说得太细,外界辨识率必定很低。互联网时代,无效
信息铺天盖地,这个时候,符号建构很重要。必须删繁就简,面目清晰人家才记得住。放
在整个国家乃至国际视野中,潮汕三市合力,尚且不一定能站稳脚跟;若各走各的路,必
定越发显得微弱。我相信未来二三十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生活方式改变,悠闲、清
淡、精致、优雅的潮菜及潮人,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务之急是寻找潮汕人的共同记
忆,建立合理的历史论述与未来想象。
年初《潮州日报》发表关于我的长篇专访,记者问我出任潮州市文化顾问时说的
《潮州读本》进展如何,我的回答很窝囊:“这只是发愿,还没弄好。我想请韩师的林
19
伦伦、黄挺等朋友一起来做,他们比我更有经验。” 并非推卸责任,是我们面临共同困
境。除了个人才华以及投入时间、精力等,还有就是如何突破小潮州的格局,从大潮汕的
角度思考与表达。
曾设想劝某领导出面协调,后来打消此念头。因为官员主持,问题可能更复杂。2005
年《南方日报》组织的“广东历史文化行”系列采访活动很成功,为赶紧结集出书,催我
写序。可这本《广东历史文化行》2011年方才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书迟迟不出,而
我那篇序言先后在广东的报刊上发了三遍;第一遍是我送出去的(刊《同舟共进》2006年
第4期),后两次是出版社作为预热或宣传。每回刊出都有稿费,可我心里很不安,人家
会误认为我一稿多投。如此好书,为何一再延宕?我的猜想是:当初采访时为求便利,特
别倚重各地官员;而领导起起伏伏,出版社也就只能修修补补。正可谓“聪明反被聪明
误”,吸取此教训,不敢再劝高官主持文化项目。
回到《潮汕读本》,我原先的设想是大潮汕的视野,以历史、语言、风俗、民情、文
学、艺术为主体,兼及教育课本与文化读物,分小学、中学及成人三种,既要接地气,
又得有高度。谁做都行,只希望有这样的书籍,能延续潮汕文脉,承传潮汕文化。说这
些,是有感于重建大潮汕,作为政府行为目前有困难,那就先从文化做起吧。
(此乃作者2016年5月8日在汕头市举办的“2016潮学年会”上的主旨演说,5月17日
修订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此文初刊《同舟共进》2016年第7期,有删节,请以此本为准)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