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 时光荏苒
祖国的巨轮驶过沧桑
民族复兴的光辉愈发璀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翻天覆地的变革席卷大地
让我们跟随数字的脚步
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经过75年的建设和发展,汕头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汕头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仅1.18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扩大到3158.32亿元,是1949年的790.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1950-2023年,年均增长9.4%,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11.4%。
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汕头产业经济转型促使经济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1949年三次产业比重为52.8:20.8:26.4,产业结构处于“一三二”的低层次;到1978年,产业结构调整为24.1:38.0:37.9,二三产业远超一产;特区设立后商贸业迅速崛起,1992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6.7:36.8:46.4,第三产业占比达到峰值;1996年以后,工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5.6:55.0:39.5,第二产业占比达到最高。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汕头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74元增加到2023年的56910元,扩大了222.8倍,年均增长7.6%。财政金融实力同步提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952年的0.9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3.0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52年末仅0.19亿元,2006年末突破一千亿,2016年末站上三千亿台阶,2023年末达到5339.17亿元,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第一,1952年以来年均增长15.5%。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拥有A股上市公司33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汕头农业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模式,已发展成为多品种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1949年汕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98亿元,改革开放后,全市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农、林、牧、渔四业产值比重由1981年的62.2:5.4:17.9:6.8调整至2012年的47.4:0.3:19.1:30.1,发展到2023年为48.4:0.2:13.4:31.1。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工业压舱石不断夯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汕头开启工业化进程,敢闯敢试,从乡镇集体经济、外资经济主导到民营经济活跃,已发展成特色鲜明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汕头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感光材料生产厂、第一家超声波仪器专业生产厂。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9.97亿元,按不变价算,是1952年的9.4倍;工业增加值2.35亿元。改革开放后,汕头历经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兴起的高速发展阶段,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工业增加值达663.51亿元,是1978年的195.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