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中国戏曲教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剧场内华光溢彩,由中国戏曲学院、广东潮剧院联合创排,北京潮商会、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北京中国戏曲学院教育基金会联合支持的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毕业大戏《侨批颂》成功首演。这场凝聚着潮剧教育里程碑意义的演出,不仅是对28名潮剧学子四年勤学苦练的完美呈现,更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传承与创新的新突破,该场演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与赞誉。
北京潮商会会长、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主席、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理事长陈才雄亲临演出现场,与关心支持潮剧发展的各界领导、专家、乡贤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潮剧历史性时刻。
广东省委原副书记、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创会会长、北京潮商会荣誉顾问蔡东士,国务院参事、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李卓彬,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汕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娴,北京潮商会会长、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主席、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理事长陈才雄,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单虹,北京潮商会驻会会长、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驻会理事长周建轩,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许浩军,中国剧协副主席、国际剧协副主席陈涌泉,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张高翔,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剧协主席李树建,中国剧协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中国剧协原秘书长崔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唐国华,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李必友,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尹晓东,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学院党委副书记韩俊伟,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陈娟,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姚海琳,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广东潮剧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奕瑄,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党委书记张鹰等领导嘉宾观看演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北京市演艺集团有关领导,汕头市委市政府市文联有关领导,广东潮剧院、广州市作协、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有关领导,北京潮商会、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新西兰潮汕商会、澳洲潮汕商会有关领导亦到场祝贺。
作为侨批题材首次搬上潮剧舞台的开创之作,《侨批颂》以深沉的艺术笔触再现了华侨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与深沉的家国情怀。舞台上,首届潮剧本科班学子们倾情投入,以扎实的功底和饱满的情感,生动演绎了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剧目巧妙融入了潮汕音乐、歌谣、婚俗等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厝内”、“目汁”、“姿娘”等原汁原味的潮汕方言俚语和歇后语,地域特色浓郁,为观众带来一场极具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的视听感受,深刻展现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剧由李必友书记、尹晓东院长担任出品人,陈才雄会长作为联合出品人,以及多位领导、专家、学者亲自操刀,充分体现了“专业院校 + 潮商力量”对潮剧高等教育的鼎力支持。《侨批颂》的成功上演,不仅是对学子们四年专业学习的集中检验,更是对华侨精神与潮汕家国情怀的深情礼赞,让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通过潮剧艺术焕发出时代光彩。
演出结束后,一场高规格的《侨批颂》研讨会随即召开。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中国剧协副主席、国际剧协副主席陈涌泉,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张高翔,中国剧协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剧协主席李树建,中国剧协原秘书长崔伟,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中国戏曲学院实验剧团团长李宏图,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秦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孔培培等专家出席。
中国戏曲学院党组书记李必友出席研讨会并作总结,学院副院长尹晓东主持研讨会。学院戏文系副教授、《侨批颂》编剧陈云升等学院有关教授参加研讨。
广东省委原副书记、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创会会长、北京潮商会荣誉顾问蔡东士,汕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娴,汕头市政府副秘书长马庆才,汕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汕头融媒中心党委书记、汕头融媒集团董事长李逸夫,汕头市文联党组书记谢彦,北京潮商会会长、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主席、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理事长陈才雄,北京潮商会驻会会长、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驻会理事长周建轩,北京潮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庆,北京潮商会副会长兼北京潮商青委会常务副会长陈界宣,北京潮商会副会长、北京潮商青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彭微微等商会、基金会、青委会领导,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翁小庆,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广东潮剧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奕瑄,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党委书记张鹰,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纪委书记张楚生,广东潮剧院一团团长林燕云,广东潮剧院艺术创作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郑松明,广东潮剧院传承工作室副主任李映蓉,汕头市艺术研究室副主任黄少鹏,广州市白云区作家协会主席黄剑丰,广东潮剧院一团办公室主任翁松梅等参与研讨,同与会专家深入探讨剧目价值与潮剧未来。
专家学者们对《侨批颂》的演出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宝贵建议,认为该剧在传承潮剧艺术的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潮剧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赞赏了剧目整体的艺术呈现,认为其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教学成果和专业素养。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则从文化传承的宏大视角肯定了该剧的重要性,强调其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国际剧协副主席陈涌泉特别指出了该剧蕴含的独特价值,着重强调了其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潜力。中国剧协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从戏曲艺术本体的角度分享了见解;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剧协主席李树建聚焦于剧本创作层面提出了思考;中国剧协原秘书长崔伟则结合潮剧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表了看法;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张高翔肯定了《侨批颂》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秦华生表达了对潮剧传承与发展的独到见解;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孔培培表示该剧作为潮剧艺术的一次成功展现,对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戏曲学院实验剧团团长李宏图表示此次大戏的圆满成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诸位专家一致认为《侨批颂》成功地为潮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并具体提出了诸如增加唱腔内容、进一步打磨故事细节、推动成立潮剧青年团等建设性意见,殷切期望潮剧本科班能持续为这门古老艺术贡献力量。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李必友在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发言后,代表学院衷心感谢大家的悉心指导,明确表示学院将充分吸取这些宝贵的建议,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潮剧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努力为戏曲教育事业和地方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陈才雄会长首先对潮剧本科班的成功毕业表示祝贺,并表示观看首届潮剧本科班毕业大戏《侨批颂》令他无比感动与自豪。他认为该剧的选题很棒,“侨批”承载着潮汕人漂洋过海的艰辛与乡愁,是在外打拼潮汕人的命根子;他表示,《侨批颂》这台戏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首次将侨批题材搬上戏曲舞台、首个高校培养的潮剧本科班毕业大戏。他高度赞扬了中国戏曲学院 “敢为天下先” 开办本科班和汕头市政府 “实实在在铺路架桥” 这两座学生的 “靠山”。陈会长动情指出,商会、基金会的支持不是施舍,而是报恩,是潮商一代人对滋养自己的潮剧文化的反哺,并视学子成才为 “最好的投资”。陈才雄会长深情寄语毕业生以真本事立足,商会、基金会将持续支持他们,希望学子们带着北京的学识返乡,将潮剧 “唱得更响,传得更远”。叶娴常委首先转达汕头市委市政府、温湛滨书记的问候,在讲话中对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高学府”为潮剧学子提供的顶尖资源和广阔平台(如促成名家拜师、登上央视春晚)表示感谢;高度赞赏学院将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侨批题材创新性地搬上潮剧舞台的创举,盛赞此举使“南国鲜花”潮剧在艺术互鉴与融合中焕发蓬勃新生机;向28名首届潮剧本科毕业生致以“德有所进,艺有所精,智有所增,业有所成”的诚挚祝福,勉励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再创佳绩,并表示汕头市将认真研究落实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为青年艺术人才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她表示,将以首届本科班毕业为新起点,全力深化与中国戏曲学院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侨批颂》剧目提升完善后的展演巡演,持续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潮剧艺术精粹传承、时代精品剧目创作等关键领域寻求学院的深度指导与鼎力支持,为更多潮剧学子创造深造机会,确保潮剧艺术“后继有人,基业常青,永葆生机活力”。
广东省委原副书记蔡东士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侨批颂》的创排和演出成就。他指出,该剧是对潮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典范,成功地将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侨批题材搬上舞台,展现了新时代潮剧的蓬勃活力与独特魅力。他强调,《侨批颂》的上演不仅为潮剧的传承与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地方特色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范式。他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具有深厚家乡情怀的潮商群体,应更积极地投身到文化传承事业中来,共同为潮剧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陈才雄会长的前瞻性引领和亲力推动下,北京潮商会、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始终是潮剧传承事业的重要支持者和坚定推动者。多年来,商会和基金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构建了“奖、助、研、演”四位一体的教育支持体系,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教学资助、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地保障了潮剧本科班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
陈才雄会长在会场接受媒体采访深刻阐释了《侨批颂》及潮剧传承的价值。他表示,"侨批"里装着潮汕人闯荡四海的胆魄、重情守诺的骨气。是照见潮人精神的窗口,是潮剧的传承,更是传承薪火的筑基工程,中国戏曲学院四年科班训练,这些孩子以沉稳如松,又灵动似水的唱功,守住了"活五调""丑行绝活"这些潮剧命脉,用现代舞美、新式编曲让老戏焕发青春,让所有人看到——潮剧不只是咿咿呀呀的唱腔,更是我们祖辈血泪写成的家国史诗。
周建轩驻会会长在现场接受采访表示,作为一名长期服务潮团事务的工作者,我始终认为,文化传承需要脚踏实地的支撑。潮剧是潮汕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守护这朵“南国鲜花”,不仅要有情怀,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除了设立超过300万的资金支持,我们还与广东潮剧院紧密合作,邀请艺术家们走进校园。看到同学们在毕业大戏《侨批颂》中将侨批故事演绎得如此动人,我深感欣慰。他们的成长,印证了“专业院校 + 社会力量”协同育人的价值。